今天,青岛市在李沧区召开环卫精细化作业观摩会,李沧区通过细化作业标准、更新设施设备、创新作业模式、提高工人待遇等一系列措施破解了以往环卫粗放式作业产生的难题和困扰,实现了精细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心、精细、精益求精。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有关要求,全面提升青岛市环境卫生精细化管理和作业水平,9月28日,青岛市在李沧区召开环境卫生精细化作业现场观摩会,从道路保洁、垃圾收运、公厕管理及环卫工人待遇四方面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了环卫行业精细化管理和作业取得的新成果、新进展、新突破。李沧区通过细化作业标准、更新设施设备、创新作业模式、提高工人待遇等一系列措施破解了以往环卫粗放式作业产生的难题和困扰,实现了精细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心、精细、精益求精。通过此次现场会的交流和观摩学习,必将带动全市环卫精细化作业水平实现再突破、再提升。
活动现场讲解
科学制定作业标准,实现管理制度精细化
管理必须有所依据,而制度就是管理的基本规范。实施精细化管理要有一套相对完善的精细化管理制度,李沧区根据市局要求和《青岛市道路保洁精细化作业标准》等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工作,经过反复研究、探讨和推敲,制定出《李沧区道路精细化保洁管理工作导则》、《李沧区垃圾收运精细化工作导则》和《李沧区公厕精细化建设管理工作导则》三个作业规范,实现了管理制度的精细化。如道路保洁和垃圾收运方面,从体系建立、网格划分、管理标准、作业流程、管理要求、学习培训、应急事件处置、强制性规定等九大方面,分120小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为实际的道路保洁和垃圾收运作业提供了详细的、规范的、细致的标准要求;公厕管理方面制定了“一二三四、四三二一”的管理服务制度。保洁员日常保洁实行“四查、三清、二看、一尘不染”的制度,即查卫生洁具、查管道阀门、查照明灯具、查服务设施;清扫、清掏、清理;检查乱贴乱画,蛛网吊灰;全面擦拭,确保整体环境整洁。管理员日常巡查采用“一看、二摸、三闻、四听”制度。“看”公厕由外到内的卫生状况和设施情况,“摸”台面、设施是否有浮灰、“闻”公厕内是否无异味、“听”保洁员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工作想法、要求,并做好上传下达。精细化的管理制度为精细化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车车对接”示范路人工精细化保洁
大力引进先进设备,实现作业设施精细化
垃圾收运作业。以往垃圾收运作业方式粗放,常产生噪音扰民、车辆撒漏、尾气排放超标等问题,每到夏季,垃圾桶脏、臭,垃圾车撒漏污水,垃圾收集站噪音扰民等都是市民投诉的热点,也是市民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青岛市环卫行业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提升作业设备性能,从根本上解决垃圾收运作业中的一系列问题。此次现场会展示了两种新型收运车,均是新能源汽车,现场看到,新能源电动车辆作业无噪音、充电速度快,垃圾箱内配备刮板装置,可破碎挤压垃圾,提升车辆装载量,小车进楼院收集垃圾桶既解决了垃圾桶出桶占路的问题,又达到节能、减排、降噪目的,实现垃圾收运绿色、环保、低碳。
垃圾桶清洗。传统洗桶方式在桶点进行人工冲洗或擦洗,仅能将桶外侧冲洗干净,桶内往往又脏又臭,尤其是餐厨垃圾桶,油污重,难清洗,放置在马路两侧已成为严重影响市容环境的问题之一,洗桶过程中的污水又无处可排,造成二次污染。李沧区为解决此问题,购置了先进的洗桶设备,正在筹备建设专门的垃圾桶清洗中心,将利用专业的流水线清洗设备,对垃圾桶进行批量的、彻底的、精细化的清洗,保证垃圾桶内外都干净整洁,且经过消毒消杀,再也不会散发恶臭,从而保证每天的垃圾桶都是干净无异味的,全面提升全区垃圾桶的整体面貌。
公厕的服务设施。李沧区秉承家庭、残障、女性、环境、员工的五大人文关怀理念,通过增设扶手、增加坐便器个数,改建第三卫生间,为老人和儿童如厕提供了便利,满足了不同家庭群体、以及残障人士的如厕需求;通过扩增了公厕蹲位数,男女蹲位数达到1:1.5,满足女性如厕需求;通过设置环卫工人休息间和管理间,改善保洁人员工作环境。在公厕内新增了“五大利器”,即led屏播放信息提示、擦手毛巾卷减少纸张浪费、pvc丝圈地垫防潮防滑、小便斗冰块除味抑菌、自动换套马桶圈方便卫生;公厕外观设计与公厕周边环境相融合,公厕内外增加绿色植物,为市民提供了“如家”般温馨舒适整洁的如厕环境。
突出环卫保洁全覆盖,实现作业模式精细化
据了解,近年来,青岛市道路机械化保洁飞速发展,主次干道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保洁,但是机械化保洁受作业车辆限制,总会有保洁盲区的存在,如路沿石立面、中间护栏底部、道路两侧停车区域、道路中间绿化带拐弯和调头区域、人行道等等,都是机械化保洁难以覆盖到的区域。为解决上述问题,李沧区探索作业新模式,不断提升道路精细化保洁水平。
“车车组合”保洁模式。针对路面污染、积存泥饼的问题,创新了“一洒二扫三冲四吸”模式,利用洒水车、洗扫一体车、高压冲洗车和吸扫车进行四车全方位组合作业,进行深度清理;针对路沿石立面区域,采用“45度冲洗法”,通过改装车右前侧喷头,把角度调整至45度,确保冲洗作业覆盖路沿石立面和横面;针对道路中间护栏底部区域,采用“对向冲吸组合”,一辆高压冲洗车将沙土和污水冲洗到护栏对侧后,对向车道迎面行驶的洗扫车吸走污水,有效解决了护栏底部积存垃圾的问题。
“八大工具组合”保洁模式讲解
“人机结合”保洁模式。为解决道路两侧停车时车辆底部积存垃圾的问题,创新了“1+5”作业模式,即1部洒水车加5名保洁员同时作业,洒水车对车辆底部杂物进行冲洗,保洁员用扫帚推水,用毛刷刷洗停放车辆与路沿石之间的缝隙;为解决人行道冲洗难问题,创新“2+5”作业模式,安排洒水车及高压洗扫车共2辆、保洁员5人共同发作业,进行人行道冲刷,直至路面见本色。目前,李沧区对全区具备冲洗条件的57条道路做到了每周至少冲洗1次;为解决道路中间绿化带拐弯和调头区域无法利用机械化车辆保洁的问题,创新了“1+1+1”作业模式,安排小型冲洗车1辆、高压洗扫车1辆和操作员1人,对拐弯路段先进行冲洗路面和绿化带阶石,然后人工推水清理,再用高压洗扫车将污水清理,确保该区域路面干净整洁。
公厕的服务设施
“八大工具组合”保洁模式。李沧区示范路创建推行“深度保洁、以克论净”,实行精细化、网格化的“绣花式”管理,为每位保洁员配备“八大工具”:大扫帚1把进行普扫、鬃毛小扫帚1把清扫人行道道板缝隙、簸箕1个、细毛扫帚1把清理路沿石横面和立面、长把铲子1把清理口香糖等易粘物、喷水壶2个和抹布1块用于擦洗和消杀果皮箱,实现全方位、无缝隙的道路精细化保洁。
提升环卫工人待遇,实现人员管理精细化
据悉,为了实现对作业人员的精细化管理,李沧区不断提升环卫工人待遇,引进年轻化、知识化、技能化的环卫工人,为环卫工人解决后顾之忧,让环卫工人有归属感、荣誉感,真正把精细化的作业标准落实到环卫工作的点滴之中。
“1+5”作业模式讲解
提高环卫工人待遇。为解决环卫工人就餐难的问题,李沧区政府将环卫工人大食堂建设纳入政府实事,投资85.85万元建设了东部大食堂、南岭三路青义锅炉大食堂、四流中路温馨家苑大食堂三座环卫工人大食堂,可一次性容纳近100人用餐,环卫工人每天只需交纳2-4元的餐费,就可以到食堂享用到6-10元标准的午餐,餐费差价和食堂运转费用均由李沧区政府投资补贴,这也是山东省内首家由政府投资建设、运营及管理的环卫工人大食堂。为改善环卫工人的住宿条件,李沧区建管局投资100万元对四流中路339号进行全面改造,共划分出宿舍35间,其中夫妻间33间、集体间2间,可容纳约80人。为解决环卫工人工作间隙和中午休息问题,2015年起,李沧区建管局采购设置环卫工人休息间115个,同时,还发动商家也加入关爱环卫工人的行列中,目前“爱心驿站”已达到116家,也可为环卫工人提供开水、热饭、短暂休息等关爱服务。
创新“2+5”作业模式现场演示
建立人员管理制度。李沧区通过强化监管、深挖细节,形成了“四级管理、三大抓手、两条主线、一套网格”的环卫管理体系,即实行环卫公司业务科、经理、管理员和保洁员的四级管理,将定期考核、评优观摩、学习培训作为环卫管理水平提升的三大抓手,将管理员和保洁员作为环卫日常管理的两条主线,实施网格化管理。
制定了《保洁分公司管理员管理考核规定》、《保洁员作业规程和岗位职责》。对保洁员和管理员的考勤纪律、仪容仪表、作息时间、岗位职责、业务学习、工作流程都进行了详细规定,并建立奖惩机制,对在创城迎检、重大节庆保障中出现重大问题的扣罚绩效工资,对表现突出的予以表彰奖励,充分调动管理员和保洁员工作积极性,按照管理制度进行精细化管理。